提及抗战中的外械,人们首先想到的必是曾鏖战于淞沪战场上的中坚力量——德械师。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这三个富有历史感的字,在体现军队装备特色的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中队装备依靠进口,来源五花八门的窘状。本篇,让我们看看二战中落得“满地鸡毛”的法国,其装备在中国有哪些传奇故事...
说起法械,让人首先联想到的,自然就是那最具法式特色的“亚德里安盔”。这款源自于“铁锅”的第一款现代制式钢盔,产量巨大且影响深远。除法军自用外,也广泛出口至美国、苏联等多个国家。对于中队而言,法制的“亚德里安盔”则是抗战劲旅——滇军的象征。
这主要是因为,云南靠近法属殖民地,可以凭地理优势,肖涵结婚较为方便的购入法制装备。当然,后续很多法械也都是这么进入滇军服役的。值得一提的是,装备的“亚德里安盔”多有自己的徽章。比如苏联使用的“亚德里安盔”(源于沙俄时期进口的),前边是一个大大的红星,而“滇军”则写了一个“滇”字。
根据资料统计,抗战中步枪的主力,有源自10个国家的14种步枪。而其中的法械,则是“勒贝尔1886”式步枪。
与之前的法制“亚德里安盔”相同,“勒贝尔1886”式步枪也有第一之名,即世界上第一款采用无烟火药的小口径步枪。它的出现直接催生了我们所熟知的另一款步枪,汉阳造的前身1888式委员会步枪。法军直至二战前仍在使用“勒贝尔1886”式步枪。不同于其他步枪的弹夹,勒贝尔1886使用的是管状弹仓,与温彻斯特的杠杆枪颇为相似。在中国,滇军则是唯一一支批量装备过此款枪械的军队,1937年10月,头戴法式钢盔、肩扛法制步枪的滇军“六十军”开始奔赴前线。他们本是去南京的,却不料行至半时,得到南京城陷的消息,只能改道去了武汉。当军容严整的“六十军”抵达武汉后,遵照命令特意在最繁华的街道上武装了一圈,以此告知中外——中国精锐尚在,还有能力再战。
在轻机枪方面,中队曾装备过“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与我们电视剧常见的92式重机枪相似,它使用的也是弹板供弹。日本的机枪也是脱胎自法国哈奇开斯的产品(92式的起源可追溯到哈奇开斯M1897)。事实上此款机枪性能并不突出,属于在法国陆军竞标中落败,内需转出口的装备。
虽然性能不甚突出,但对于那个时期的中队而言,有总比没有强。自1931年起至抗战期间,其引进总数多达4000余挺。不过这款机枪仅活跃于抗战初期,也并未打出名声,这与其“后勤噩梦”的称号不无关系。同样都是M1922式,中队所使用的却有多种不同弹药,从6.5mm、7.5mm,7.92mm到8mm各式都有(这主要与其来源不同有关)。后勤部门忙的鸡飞狗跳,勉强撑到了抗战中期,之后此款机枪基本都被裁撤
一款6.5mm版“哈奇开斯M1922”,现藏于以色列特拉维夫的博物馆中。旁边的是“绍沙轻机枪”
如果说“哈奇开斯M1922”式轻机枪差强人意,法式机枪中还有更不靠谱的,就是这款——有“史上最差机枪”之称的“绍沙轻机枪”(Fusil Mitrailleur Modele 1915 CSRG)。从外观看,绍沙最醒目的地方,大概就是那半圆形弹匣了。当然,绍沙出名并非因为这奇特外形,而是那较低的射击频率和奇高的故障率。
细节上,那半镂空的弹匣,本意是让射手轻松掌握剩余弹量。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很容易让杂物进入枪械造成故障。其实即便是没有杂物进入,绍沙轻机枪也难以做到在一个弹匣(20发)内不卡壳的。对此,法国士兵已是十分不太待见它,当然锅还得由设计人员来背,谁让他们没搞出AK-47那样的设计呢。
到一战美国参战时,装备齐全的美军,独缺一款轻机枪。于是法国人就转让了一批“沙绍”,为了便于己方后勤供应,美帝还对部分绍沙机枪的口径进行了魔改,结果故障率更是高的出奇,让人跳脚大骂——“坑爹”。究竟有多坑?我们看图上这位小哥就知道了,“小枪手中拿,绍沙躺一边”。即便如此,此款机枪金陵兵工厂仍有仿制,同样是觉得太坑,于是在生产了百余支后被放弃。
连说了两款不靠谱的机枪,那么法制机枪中就没有堪当大任的么?当然是有的,比如“哈奇开斯M1914”式重机枪,与日本的九二式重机枪算是远方表亲,都是脱胎于世界最早的气冷式重机枪——“哈奇开斯M1897”式。其中,日本曾用的“三八式”重机枪源于“哈奇开斯M1897”的改进型M1900,“三年式”仿制的是“哈奇开斯M1914”,“九二式”则是“三年式”的改进型。
根据资料记载,1930年至1940年的十年间(1930年前也多有引进,但数目不详),中国大量该款机枪,其中1930年-1937年间共引进1192挺,1937年后再次引进1300挺,至1940年法国败亡之前又交付了300挺,共计2800挺左右。此外,国内也多有仿制,广东和山西的兵工厂都有仿制记录,而东北的奉天兵工厂则仿制了1000挺该枪的远方表亲——日本三八式重机枪。
抗战中,滇军使用的“哈奇开斯M1914”式重机枪不在少数,而且特别重视对重机枪的使用,无论进攻还是防守,主要战术都是围绕重机枪展开的。台儿庄战役时,滇军凭借重机枪火力死守阵地,毫无。只要重机枪还在响日军就难以占领阵地...
除了“哈奇开斯M1914”式重机枪,滇军还配有另一种为数不多的13.2mm“特重机枪”,即“哈奇开斯M1930”式高射机枪。属团一级的支援武器,既能防空也能平射,可以有效的日军机枪火力,甚至也可以应对装甲车辆。
当时滇军所备13.2mm弹药并不充足,所以在出滇之前曾向蒋请示:特重机枪甚为犀利,惟子弹数目不多,如能够补充,即令携带。否则还是作罢,以免累赘。出于急盼滇军出师的原因,蒋爽快同意补充弹药。但滇军奔赴前线mm弹药实际上并无库存,难以补充。所以在台儿庄战役时,受限量弹药所扰的“特重机枪”发挥的战力比较有限。
轻重机枪偏重“哈奇开斯”,当时中队的法式迫击炮则更加偏重“布朗德”及其仿品,与之前的迫击炮相比,该系列迫击炮改善了结构,降低重量,提高性能,堪称“现代迫击炮鼻祖”。以法械著称的滇军,就曾装备过布朗德27/31式81mm迫击炮。而在布朗德27式诞生的第二年,上海兵工厂就已经有了仿制记录。到1931年时,金陵兵工厂又参照布朗德31式制造出了82mm迫击炮,因为是二十年,所以被称作20式迫击炮。
虽然身为仿品20式的性能略低于原版的布朗德迫击炮,但仍不比日军的94式迫击炮差,深受一线部队欢迎,整个抗战期间共生产7000多门,是中队颇为倚重的武器。值得一提的是,国产的仿制版口径为82mm,比原版大了1mm。据称,这是由于当时日军所用的迫击炮也是81mm,为了防止被缴获的炮弹被敌人重新利用,所以口径上略作了扩大。
除大显神威的82mm迫击炮,当时中队装备的另一款主力迫击炮,也同样具有法国血统,即31式60mm迫击炮。1936年中国就已经盯上了“布朗德M1935”式迫击炮,只不过抗战爆发后,兵工厂西迁打乱了仿制进程。直至1941年重启计划,仿制出31式60mm迫击炮。这款口径略小的迫击炮最大的特点就是轻,一人即可搬走,性能上又强于日军掷弹筒。整个抗战期间共生产5000多门,作用也是不小。
说完这八款轻量级的装备,想必大家对其排名高下已是胸有成竹,欢迎大家留言说出自己心中的看法。篇幅有限,也欢迎小伙伴们补充更多装备与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