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奥运代表团公布的参赛名单让很多人看不懂,举重和击剑的人选都激起广泛争议。汪大昭认为,中国目前的选拔制度已经比过去进步了不少,制度的制定并没有太大问题,但在具体执行中,过程不透明,出了问题,不是检讨制度制定本身,从而在下次选拔时进行修改,二是直接否定制度结果,用人为力量了制度的严肃性,这才是最严重的问题!中国体育一直奉行的举国体制,在目前情况下,弊端日趋明显,必须进行,同时他也认为,奥运会后,人们开始关注选拔过程的与否,而不是单单关注金牌花落谁家,这是重要的进步,是奥运会留给中国的重要遗产,因为奥林匹克的本意就是程序![详细]
汪大昭:毕业于大学新闻专业,现为体育部副主任,高级记者。30年来,曾多次采访奥运会、世界杯、亚运会等国际国内重大体育活动,了中国体育事业与发展的许多重要历史过程。
汪大昭:在2008年做了东以后,又回到了客场比赛,重新认识一下客场作战要面临的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回头来想,2008年我们拿的那51块金牌真正的价值,和我们本身作为东道主之间受到的照顾到底是怎么个关系?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待?当时有过一些争议,今年到了伦敦再比赛,回过头来看就会看得更清楚。
汪大昭:奥运会使这些矛盾凸显,其实单项比赛也不是没有这些矛盾,每次像世锦赛之类的比赛,带谁去不带谁去,大家也会争议。单纯地要界定什么叫最高水平,是否一定要用最高水平的人去,还是确实需要综合考虑?我倒是觉得,度量衡的项目,比如举重这样的项目,是有综合考虑的必要,这一点不能绝对化,完全拿尺子量够不够,够的人去,不够的人刷下来,这也不是很好的办法。
汪大昭:中国体育在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上的问题,是搅在一起的,最终是由教练、专家根据运动员的情况来决定名单?还是由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技术以外的因素来决定?包括说到的省与省之间的因素,由这些因素来决定我们要哪个级别、放弃哪个级别,四个名额怎么分配?这里面本来是两个问题,但由同一个人进行决策,比如都是这个中心,都是这个官员,由他来决策,这个官员既需要专业出身,很懂举重这里面的道道,比如马文广,曾经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业务问题他是很在行的,同时这个人还必须得有点儿业务以外的大局头脑,会平衡关系。如果他没有这种能力,变得单纯像教练员一样只懂业务的话,那这事儿他是摆不平的。这就是我们这个体制的特点,在一定的时候有它的道理,有存在的必要,但凡事有利有弊,现在利的这一面可能越来越小,越来越受限,如果还这个东西,那势必弊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矛盾已经摆在这儿了……[详细]
汪大昭:“举国体制”必须要考虑到尽可能地和调动举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这么大个国家,一个局部的力量很强,但没有考虑到另一个局部这方面比较弱,那只能使强的越来越强,弱的不跟你玩儿,最后“举国”就缩到某一个地区,变成“举省”或是“举地区”,其它地方不玩了。我们在整体实力不强的情况下提出“举国体制”,也就是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包括人才资源、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办一件大事儿,比如争取奥运会有突破,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但顾及这些有一个问题,眼下奥运会的选拔制度有一个谁给谁让的问题,这是一个顾眼前还是顾将来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奥运选拔的事情公平、、公开,这没问题,其次要把涉及长远的那一块赶快,时代都变化了,条件也变化了,但我们改进办法的步子太小,出现了滞后,结果形成了一大堆矛盾。[详细]
汪大昭:中国的强项,应该搞欧美那种一次性选拔,既然世界上前多少名都是我们自己的人,最好就是搞一次选拔赛,就像美国短跑似的,号称飞人的都站这儿,八条跑道,个个都能飞,那咱们就飞一把,看谁的就是谁的。在这种项目上,如果我们再不敢大胆去尝试一下,去改变现状,那真是让大家越看越不明白,会对此逐渐远离,你们爱怎么争怎么争,爱谁去谁去,到时候关心的是我们奥运会拿没拿到这块金牌,而没有关心更早的选拔过程。从关注金牌到关注选拔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说明我们把奥运会不再看成简单的竞技比赛,看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的追求,我们2008年做过一回东,还算留下了一点重要遗产,否则还是窄窄地就看争金牌,争着了如何,争不着就好象很沮丧,那我们真是白做了一次东。程序才是奥林匹克的本意,否则我们还是不知道奥林匹克运动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详细]
汪大昭:张琳确实没法儿去了,他自己争取机会的信心,到后期也了,只是在说他还有一线机会,最后接力还给他留着机会呢,其实那时候机会已经没有了。他的教训在游泳界,从专业角度来说,很值得好好当做一个案例研究,一个优秀运动员在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怎么再往更高的档次走,有没有勉强的成分?急于求成的成分?最后在策略的选择上有些不当?高水平运动员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就是在他们在局部上做了透支,整体上他们本来比一般人强一块,但要成为尖子,就必须在一个专项方面严重透支,才可能抢到高位。如果只是正常地付出,那只能是个一般运动员,想要爬到很高的程度,就必须做局部透支,如果选择没选好,可能就毁在这儿,选好了,可能就成功了。他们在成为运动员之前是比普通人更健康,成为专业运动员开始就另一条,局部透支最后是很致命的,首先是中断运动生涯,其次可能对将来的生活也有影响。[详细]
汪大昭:我想肯定能看到,但能看到的东西肯定还不够,不过,比这一届看到的情况可能好点儿。过去曾经有过的教训,都得长点儿记性,不能一条走下去。制度一旦定了,就应该,在过程中发现这个制度有问题了,再修改制度去,可不要因为发现了问题,当下就把制度了,随便怎么玩都行,那可不行!这次就是这样了,当年金牌十拿九稳但选拔赛没跑好的塞巴斯蒂安-科去不成就去不成,英国代表团少一块金牌就少一块,至于今后怎么把遗憾补足,下届选拔之前可以公布一个新的制度,还是按照制度本身来解决问题,而不能在制度里面钻,那就没意思了,制度的严肃性也没有了。今后真是得,我非常希望在2016年具体针对这种情况的改变。[详细]
网易体育:各位网易的网友大家好!欢迎大家收看网易体育《易言堂》2012年伦敦奥运会特别节目,我是主持人思来。伦敦奥运会的战鼓已经擂响,中国体育代表团日前也宣布成立,今天我们请到《》社体育部副主任、资深记者汪大昭老师和大家一起聊聊伦敦奥运会,汪老师您好。
汪大昭:据说中国记者里采访奥运会最多的大概到过7届,那就是将近30年了,我这算20多年,我指的是去一线,到现场去,其它时候会在家里做版面编辑。
汪大昭:每一次都会遇到每一次的新问题,靠以往的经验是不管事儿的。比如这次来说,我们是在2008年做了东以后,又回到了客场比赛,重新认识一下客场作战要面临的很多问题。现在我们回头来想,2008年我们拿的那51块金牌真正的价值,和我们本身作为东道主之间受到的照顾到底是怎么个关系?这个事儿大家怎么看待?当时有过一些争议,今年到了伦敦再比赛,回过头来看就会看得更清楚。
网易体育:中国体育代表团日前成立了,总数396人的名单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议,特别是集中在我们非常优势的举重项目上,包括48公斤级田源的落选,以及53公斤级纪静被周俊取代,让很多人都看不懂,最有意思的是连举摔柔中心主任马文广也说“我知道这不符合选拔标准”,出现这样的结果,您作为一个报道奥运会这么多届的老记者,是如何看待人选争议的?
汪大昭:我觉得像奥运会这样的大赛,会使这些矛盾凸显,其实单项比赛也不是没有这些矛盾,每次像世锦赛之类的比赛,带谁去不带谁去,大家也会争议,是不是带去的人就是最好的,水平最高的?不说咱们自己的项目,世界杯时巴西队也很争议,因为他们人才济济,像、英格兰,每次都有这个问题,中国在那些项目上不明显,但在奥运会这个综合运动会上就会特别明显,尤其我们有些是强项,是优势项目。
什么叫优势项目,就是我们可以把世界前几名甚至于十几名统统包揽在自己手里,这种情况下谁去都一样,到那儿都可以拿世界冠军。我记得在今年多特蒙德世乒赛回来以后,刘国梁自己都说,决赛我们上谁都一样,反正都能拿冠军。话是这么说,但上谁和不上谁,对于上的人来讲可能无所谓,对于不上的人,那种失落感就很强。另外,和不明白为什么上这个,不上那个?上的人是不是水平最高的?我觉得这里面应该首先搞清楚一点,什么叫“水平”,特别是“最高水平”,当一个项目的前几名统统都是中国自己,都是队友,这种情况下谁的水平最高?其实还真的不太好说,标准不那么客观,因为都是自己人了。
网易体育:如果说乒乓球我们有绝对优势,另外还牵涉到打球风格,球风相克的问题,但举重不一样,因为举重实打实的就是公斤数,比如田源,大家看到她比赛的成绩了,明显比王明娟的成绩优出一大块来,这就完全可以体现出您所谓的水平高低啊!
汪大昭:确实有你说的情况,我们选择阵容,不能光看他自身的实力,要看对手,谁的子最能克对手,最能最后的成绩,那么就用谁。有些分组出来,大家就更能够相信这样选择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汪大昭:的确,举重是自己跟自己比,一个个地举,也出现这种情况,要解释起来,比如现在王明娟去了,王明娟参加国际比赛次数不少,以往也有过很好的成绩,除了奥运会之外,世界大赛她还是参加多次了,经验也足够,所以不存在有些运动员本身可能有实力,训练也很好,但在关键时刻,这个人因为心理原因或各种原因,往往在大赛中不能表现出实力。这种人无论他实力多强,如果在最后的名单里落选,大家也会觉得他是在一些级别不高的比赛中创造好成绩,不去也罢,不如让久经沙场的人去。
单纯地要界定什么叫最高水平,是否一定要用最高水平的人去,还是确实需要综合考虑?我倒是觉得,度量衡的项目,比如举重这样的项目,是有综合考虑的必要,这一点不能绝对化,完全拿尺子量够不够,够的人去,不够的人刷下来,这也不是很好的办法。
网易体育:另外一个争议很大的就是纪静的落选和周俊的入选。周俊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选手,几乎没有参加过什么世界大赛,当名单出来时,很多长期跑举重的记者都问,“周俊是谁?”这种情况下,我们就没有办法考虑这可能是由于经验的问题而选择更稳的运动员的方式了。马文广主任在接受采访时也说,因为纪静在选拔赛时获胜,纪静是湖北选手,这个名额就属于湖北,所以要尊重湖北体育局的意见。这让大家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个国家体育总局项目中心的主任最后说“我也没有办法,要尊重地方的意见”……汪老师怎么看?
汪大昭:首先还是应该衡量水平,不管是让纪静去还是用周俊去,先拿尺子量一量,不够尺寸的一定要先量下去,不要她了。够了这个尺寸的,如果不止一个人的话,需要在这样的人里比较一下,你是用有经验的,还是用年轻的,至少他可以为下届奥运会做点准备,总是要有意义在里面。但有一个条件,这个范围一定要在尺子量过以后够格的,如果这里面有不够绝对实力的,那么应该就不在这个考虑之内才对。
现在因为地域、省份的关系,把不够尺寸的也拿进来一并考虑,这本身一方面很不合理,再有一方面,考虑这个事情的人,比如举重中心的官员一定是有难处,他们明知如此还非要这样做,或者他们本身并不情愿这样做,但这样做了以后又不便向更清楚地解释,结果这个疙瘩就留下来了。
汪大昭:在举重这个项目上,能去的人数是国际举联和国际奥委会的,只可以去几个人,但并不几个级别,我们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四个人并没有参加四个级别,而是放弃了其中某些级别,选择另外在一个级别上去两个人,管这叫“双保险”。双保险对于这个项目来讲无非是队友之间谁金谁银之分,还有一个是看状态如何,通常这种情况是在外面有一个竞争对手,这个对手很强,万一这两个人其中一个试举成功率不高,另一个人还多一点机会。
另外,在赛场那种气氛之下,我们上两个人,对于对方只有一名挑战者,这种心理压力是很强的,使得对方战术比较乱,重量可能要得也不准,有这个作用。但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双保险,使得我们必须放弃其它一个级别,一个本来可能有机会的级别,对于那个级别国内最优秀的运动员来讲是不是公平?其实她去了以后可能冲一下,拿到拿不到金牌都没关系,毕竟是一个机会,可现在连机会都没有了,就为了另一个级别的双保险,这是不是公平的,那它的客观标准又是什么?
双保险,往往是这两个人都具备夺金实力,并不差,被挤掉的那个级别的人可能也有这个实力,她是不是孤军作战,被其他对手包围,很难突围,压力很大?与其如此,不如搞双保险……刚才说到选拔规则,可规则并没有定最后四个人是分在四个级别、三个级别,还是用两个双保险,只剩下两个级别,并没有这种,也不可能做这种,最后还是要由一个圈子来决定我们怎么分配这四个名额。
这涉及到中国体育在业务管理和行政管理上的问题,是搅在一起的,最终是由教练、专家根据运动员的情况来决定名单?还是由一些行政管理人员根据技术以外的因素来决定?包括说到的省与省之间的因素,由这些因素来决定我们要哪个级别、放弃哪个级别,四个名额怎么分配?这里面本来是两个问题,但由同一个人进行决策,比如都是这个中心,都是这个官员,由他来决策,那么这个官员既需要专业出身,很懂举重这里面的道道,比如马文广,曾经是我们国家非常优秀的举重运动员,业务问题他是很在行的,同时这个人还必须得有点儿业务以外的大局头脑,会平衡关系。如果他没有这种能力,变得单纯像教练员一样只懂业务的话,那这事儿他是摆不平的。
这就是我们这个体制的特点,这个特点在一定的时候有它的道理,有它存在的必要,但什么事儿都不是绝对的,有利有弊,事情在发展以后利的这一面可能越来越小,越来越受限,要发挥利的这一面是需要很多条件的,当没有这些条件时就没有利了,你还这个东西,那势必弊的一面会越来越明显,改不改?不改,现在已经逼着你改了,因为矛盾已经摆在这儿了。
网易体育:我听到过一些“小道消息”,在48和53两个公斤级上,其实48公斤级我们是很稳的,比主要对手的成绩超出很多,但53公斤级竞争非常激烈,把握相对比较小,之所以两个都要派人去,而且一定湖南省一个,湖北省一个,实际就是在做平衡,是在平衡思维的支配之下,最终才出现了最高实力的选手没去的情况……在您经历的奥运报选处理中,地方利益是不是特别明显、影响力非常大的因素?
汪大昭:肯定是这样,随着事业的发展,这个矛盾已经越来越突出,我们在整体实力不强的情况下提出“举国体制”,也就是集中各方面的力量,包括人才资源、物力等各方面的投入,集中起来形成合力办一件大事儿,比如争取奥运会有突破,这是没有问题的,这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后来我们越来越强了,一直强到在金牌榜上成为了老大,51块金牌!这时候,如果原封不动地还用原来的体制,或者是在基本框架不动的情况下,它的另一面就会出来。
“举国体制”必须要考虑到尽可能地和调动举国各个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形成合力,这么大个国家,一个局部的力量很强,但没有考虑到另一个局部这方面比较弱,那只能使强的越来越强,弱的不跟你玩儿,最后“举国”就缩到某一个地区,变成“举省”或是“举地区”,其它地方不玩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中国第一次参加奥运会的时候,当时朱建华在男子跳高上拿了一块铜牌,毕竟中国田径是老的弱项,拿了牌,大家都挺高兴。可那时候有种说法,说各省田径队不要发展男子跳高项目了,因为生不逢时,那儿有一个朱建华摆着呢,最后参加比赛的名额肯定是他的,不管是奥运会还是其它比赛。所以,干脆现在培养一个很小的,等到朱建华退役了,小的选手也上来了,如果现在有一个正当年的运动员,非要跟朱建华争,怎么平衡呢?就会闹出这些矛盾来。
那个时代其实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弄到今天,尤其是在优势项目上,大家都挺强的,怎么办?作为举国体制的决策层,比如国家体育总局,他们就必须要考虑到各个地区的积极性,还要弱势地区,不是让他们弱到那个份儿上,不带对方玩,而是别的省也曾经做过贡献,现在的人才储备也有几个不错的苗子,如果现在不注意平衡,一下子让这几个苗子损失了,是整个国家项目的损失,几个苗子又跑到别的省去了,这种平衡就被打破了。打破以后一时看不出来,但长远来讲毕竟还是没什么好处,他们要顾及这些。
但顾及这些有一个问题,眼下奥运会的选拔制度有一个谁给谁让的问题,这是一个顾眼前还是顾将来的问题。首先我们要奥运选拔的事情公平、、公开,这没问题,其次要把涉及长远的那一块赶快,时代都变化了,条件也变化了,但我们改进办法的步子太小,出现了滞后,结果形成了一大堆矛盾。
网易体育:另一个争议是击剑队的黄良财,他也是在自己落选后表达了非常不满,后来击剑队说我们是有选拔规则的,规则是要打团体比赛,黄良财说,一没告诉我,二是每次打团体都不让我上,从一开始你就了我争取奥运名额的机会。因为广东是击剑强省,黄良财又是广东选手,就像您说的,可能需要平衡一些不是很强的其它省份的利益,所以就把一个世界排名非常高的选手“平衡”掉了。也许这在客观上了那些相对于弱势省的积极性,但对于一个选手来讲,对于一个练了一辈子体育的人来讲,他的梦想可能就是奥运会,这太也太不公平了呀!
汪大昭:这件事儿跟刚才说的举重还不太一样,有它特殊的地方,我们国家有些项目界比赛里既有个人项目,又设了团体赛项目,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有些运动员的个人成绩、名次非常好,但对于中国在这个项目的团体赛中贡献确实不大。怎么看这个情况呢?有的是在团体赛里不用,有的曾经用过,这人在团体赛里表现一般,还有打法是否合适、碰到对手的问题,就用了别人,他就失去了做贡献的机会。
比如乒乓球,我们国家这么强的项目,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我们就有在单打可以拿世界冠军但团体赛不上场的选手,是教练不用他?用了效果不好?还是索性保留他的实力去争单打?这种矛盾到了奥运会上就不像在单项世界锦标赛里这么论了,到了奥运会上怎么说也是一块金牌,对于金牌榜排位来说,团体的大家齐心合力拿冠军是一块金牌,个人拿到金牌,在金牌榜上做的贡献比合力作的贡献也分不出谁高谁低。
举重世界锦标赛也排团体成绩,但却是个人一项项成绩的累积,那不叫团体赛,只是团体成绩。但像击剑、乒乓球,羽毛球里的汤尤杯是一种团体赛,现在击剑就是团体赛,奥运会上有专门以队来参加的,几个剑手轮番上场比试。现在击剑队给的说法是在2009年,奥运会结束以后,新的奥运周期一开始时就公布了选拔办法,为什么办法公布以后不是所有人都非常清楚?至少现在咱们面对的黄良财显然不太清楚。
有一个事情可以证明,在名单确定以后,我觉得他本人早就应该吵,你们为什么老不让我上团体?那样的话,我连机会都没有,没法儿累积在团体比赛里的记录,不是我表现不好,而是我难得有机会。有机会时确实那几届打得不好,于是就被定为我“团体不行”,可是这不合适呀!要知道,我们的名单是7月10号公布的,但国际击剑联6月19号所有协会都要把名单报上去,这之间有20天的时间,这是怎么回事?
对于2009年就公布的办法,运动员居然不知道,在2009年到2012年定名单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也从来没吵吵过为什么团体赛老不用我,你们不用我我就没有团体的机会,将来我会吃亏的呀,他从来没有争吵过这件事儿,说明他不了解选拔的规则,说明我们规则制定得再好,但还缺乏必要的程序,透明,让人人都知道,首先你要争取团体赛的机会,否则的话你可能根本去不了伦敦,这个概念并没有在荒凉才的脑子里停留三年,大概也就停留了最近这几天,他才产生了这种想法。
这事儿让我觉得,说到选拔制度的透明问题,最重要的是过程必须透明,现在看来这个过程显然连队员都不太清楚,6月19号我们就把名单报给了国际剑联,到7月10号才公布了正式名单,那么这20天里世界上就有一部分人知道了,还有更多的我们大家都不知道,这事儿又不透明了,就不合适。比如乒乓球、羽毛球,更早,早早地就有一部分人已经进了名单,定了,争来争去争的是第三还是第四的替补名额,这种情况怎么知道的呢?是到人家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的网站上看到人家给我们亮出来的,为什么我们自己不在定的时候就清清楚楚地说好哪些人已经定了,还有几个名额是要通过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确定,一旦到了那一天定下来赶快你就公布呀,我们不是,我们等了20天,包括黄良财本人在这20天之内也是不清楚的。
我们现在看到黄良财的微博,他说他“决定回家”之类的,这些事儿都是发生在7月10号以后,而不是在6月19号到7月10号之间。刚才说到田源的问题,田源直到现在还在等待,飞机起飞之前,我是不是还留有一线希望?这些事儿都说明我们整个选拔制度,应该透明,过程、结果应该一步步按照公平、、公开的原则,走到哪一步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做,否则哪一步留下一个不好的东西,就会给后面带来很多麻烦,直到今天,这些中心的主任们,击剑队的领队出来怎么说话,听来还是不太舒服。
我们不是当事运动员,我们都产生了一些别的想法,何况那些辛辛苦苦,从运动生涯来说基本是一辈子的运动员呢?对于他们的想法,我们不是仅仅表示“可以理解”、“同情”,那不够,我们必须要有更深刻的思考,就是我们这个制度里有些地方必须要改。
网易体育:说到选拔规则,很多队伍都公布了选拔规则,好像每条都挺严格的,但规则制定的好坏和执行完全是两个问题,执行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岔子,很多选拔还会有所谓的“综合评定”,现在大家觉得“综合评定”就是后门,你可以把各种想法、领导意志、地方利益都可以因为“综合评定”而改变场上谁更快、谁更强的结果,把这些都。既然规则不是铁定的标准,那制定它的意义也不是很大,反正最后都被“综合评定”了……
汪大昭:这个事情是这样,上世纪90年代我们开始推出“奥运争光计划”的时候,从那个时候开始,选拔制就提出来了,有一些具体的矛盾不得不讨论。在那个时代,综合评定是大头,是决定性的,起主要作用的,其它的,他在国际比赛、国内比赛,那些东西只是作为综合评定的一种参考,评定的时候根据什么呢?根据这些东西做参考,最终谁去谁不去是由综合评定决定的,什么人有资格综合评定,用什么方式,咱们是开会讨论,还是投票这就成为非常关键的事情了。
我觉得发展到今天我们是进步了,做了一些改动了,我们明确强调,选拔赛的成绩在最后决定时占的比重。比如前些时候我去上海看体操队的选拔赛,当时人家也在问咱们的教练,选拔赛的成绩到底占几成,我的感觉,要比当初只作为参考的好多了,至少占到大头,如果按50%算的线%,当然不可能百分之百,这也说得通,总之它是占了大头儿了。像体操队的程菲,大家觉得这孩子真不容易,到今天,也不常差嘛,可以,都把感情分打给她,最终决定的时候靠感情分就又麻烦了,还是要看她的技术实力、表现怎么样,程菲今天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了,所以队里更多把她作为一种象征,告诉这些小孩们,你看你们的老大姐现在还在,不管最后她能不能去成,你们也应该像她这样。其实到最后,即使不是因为受伤,我觉得她去的希望也不大,但她在整个备战过程中的作用已经被充分肯定了,这就够了,不要再因为这个去照顾程菲,这件事儿做得就还可以,你说它没标准?也还是有标准的。
网易体育:提到感情分,让我想起一件旧事。2004年的雅典奥运会上,当时两届举重冠军占旭刚没有举出成绩就离开了雅典,因为他是两届奥运会冠军,粉丝非常多,的希望也都非常强,虽然大家都知道,04年时他的实力已经下滑得非常厉害,在此前的比赛中他都不如李宏利,但可能就是一种感情因素,希望他三连冠,或者是对他还抱有幻想,最终他挤掉了成绩比他更好的李宏利。可最后别说金牌,牌都没有。对于占旭刚,可能这无损于他此前两届奥运会冠军的名声,但对于李宏利就太无情了,这可能就是感情因素造的是吗?
汪大昭:这真不是规则本身的问题,我们是有规则的,为什么执行的时候有各种因素都把规则了,甚至于以后觉得再这样玩下去,人家不太信你的规则了。比如我们在上半年举行的很多全国比赛,名字叫“全国锦标赛暨奥运选拔赛”,这样的项目有很多的,我们还毕竟不像欧美国家那样,非常明确,在奥运会报名截至之前多长时间要举行全国的选拔赛,名字就是“奥运选拔赛”,你报名来吧,到时候就是按照国际,一个项目可以报两个人,那么就是第一、第二名去了,第三名,对不起,你是替补。这种情况,比如在美国,卡尔-刘易斯就干过这个,没有跑进前两名,那对不起,男子百米,你是世界飞人,这个不了,但没有百米的奥运资格,怎么办呢?你4×100接力,人家就是这样的,百米你就没有了。
人家是这样,我们现在是不是具备这么做的条件,可以使我们的规则执行起来,大家都没有争议,决策者也不必受什么干扰,咱们这么办就完了,恐怕今天还不到这个条件。
网易体育:为什么不到呢?一些中国优势项目,乒乓球、羽毛球,跳水、体操等需要打分的项目,大家觉得可操作空间大,对于打分的裁判来讲,其实他们心里都有数,我压这个人0.5分,可能他就去不了了,看起来8.5和9分能有多大区别?区别不是很大,但对于一个选手来讲就是天堂和的区别。这种选拔赛大家还看不太明白,但游泳、田径、举重等完全是比速度、比重量、比强度的比赛,大家一眼就能看出来我们金木水火土查询表知道谁更强,为什么不能这么做?
汪大昭:现在我们走到了哪一步呢?奥运会二十多个大项里我们要分一分类别了,有的是我们的强项,有的是所谓的“潜优势”项目,还有的,我们为了取得门票费了很大劲,你看,前段时间中国男排,那么可惜,掉了,大家说“又是四年”,谁知道四年之后能不能组成一支像今天这样有实力的队伍呢?所以我说像男排这样的,你就不可以用其它强项的选拔办法。
说到强项,我觉得现在是最有条件搞一点欧美那种一次性选拔的办法的,比如乒乓球,既然世界上前多少名都是我们自己的人,比如羽毛球女子,一二三四顺着排名全是我们的,其实争了半天,争的是第四让谁去。真是大有大的难处,强有强的难处,怎么解决呢?最好就是搞一次选拔赛,在这种项目上学学人家欧美的办法,就像刚才说的美国的短跑似的,号称飞人的站这儿,八条跑道,个个都能飞,那咱们就飞一把,看谁的就是谁的。
乒乓球,我觉得也可以举办一次比赛,未必是王皓拿到资格,那没关系,谁赢了就让谁去,去了以后怎么样呢?有可能我们乒乓球的奥运四枚金牌不再包揽,少一块,就拿回三块来,三块就三块吧,三块也很多了,也很不错了,也让我们的对手看着心里闹得慌,中国怎么还是那么强啊,这不是挺好的事情吗?所以在这种项目上,如果我们再不敢大胆去尝试一下,去改变改变现在这种状况,那真是让大家越看越不明白,越看就会对这件事逐渐远离,你们爱怎么争怎么争,爱谁去谁去,到时候关心的是我们奥运会拿没拿到这块金牌,而没有关心更早的选拔过程,我觉得从关注金牌到关注选拔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说明我们把奥运会不再看成简单的竞技比赛,看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的追求,我们2008年做过一回东,还算留下了一点重要遗产,否则还是窄窄地就看争金牌,争着了如何,争不着就好象很沮丧,那我们真是白做了一次东。
网易体育:可不可以这么理解你的话,如果我们只是考虑金牌到底是谁的,就像法律一样,以前大家关心的事结果,希望结果是对的,但其实我们更重视过程的,只要选拔的方式是公平、公开、的,哪怕最后的结果不尽如大家人意,这才是一种真正的进步?
网易体育:我也看到了一些比较悲观的说法,今天我们对于奥运名单有争议,还会为落选的人鸣不平,但等奥运会一开打,等有争议的入选选手拿了金牌之后,争议就没了,大家依然会沉浸在获得金牌的喜悦当中。打个比方,假如周俊拿了53公斤级的金牌,大家会觉得这是“破格提拔”、“慧眼识珠”,变成了正面形象去宣传,大家已经不再考虑她当初入选有什么问题了,很多人认为我们的体育迷挺健忘的,一拿金牌,高兴了,就什么都忘了……
汪大昭:有这种情况出现,一个大家没有看好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有出人意料的成就,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可以把这个东西作为成功范例,以此制定我们的规则吗?那不成,规则还是规则,不能受这些特殊情况的左右,否则的话规则的严肃性就没有了。今天冒出这个,就把昨天的规则改了,下一次怎么办?每次这样的话,规则的连续性都会受到影响,我们现在很多规则执行起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以后,它的权威性受到挑战,到底是什么人定的规则?自己定的规则,自己又是规则的执行者,执行完了,把这个执行出来的结果告诉,有很多质疑,还是由执行者出来做解释,全是他一人,这就麻烦了,如果这样的话,你就应该怎么定的怎么做,怎么做的怎么解释,这也没关系了,也能说得通,但事实上你这么定,换一种办法做,做完再换一种办释,这个让人受不了。
所以常常会有一种情况,有些体育界的人,包括有些官员,有些教练,说话的时候,向解释的时候,大家觉得这个人敢放炮,而这个人自己解释说,没有什么,我就是说了点儿实话。我觉得今后我们应该减少这种所谓“说了点儿实话”的情况,如果规则没有问题,执行也没有问题,最后的解释就是怎么做的怎么解释,就完了,没有什么实话、虚话之分,为什么大家老觉得谁谁谁敢说话?那是因为我们的过程里有毛病,很多人明知道这里面有毛病,但不敢说开,只是个别人说开以后变成了“敢说话”,这其实不是好事儿。
网易体育:这次的落选名单还有一个是此前我们都知道会落选的,就是游泳名将张琳,张琳在几次选拔赛中状态确实太让人失望了,现在曝出来的说法是他有很严重的哮喘,确实身体扛不住了,包括他的恢复、保障也不是很好。但我也看到一种说法,可能确实是由于张琳现在状态下滑太严重,所以才有了这样一个看起来很、很不讲私情的结果,如果张琳还是在“可否”边缘的状态,由于我们的情感因素、对他的期待,没准儿他就进去了……不知道您怎么看这种说法?
汪大昭:张琳现在确实没法儿去了,他自己争取这个机会的信心,到后期也了,只是在说他还有一线机会,最后接力还给他留着机会呢,其实那时候机会已经没有了。甚至于他跑到全国青年比赛里,他的年龄早不是青年比赛的年龄,只是给他一个比赛机会,但是他已经完全没有竞争实力了。其实他的教训在游泳界,从专业角度来说,很值得好好当做一个案例研究一下的,我倒觉得这件事儿跟他能不能参加奥运本身没那么大关系,他应该给大家的教训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在他取得一定成就之后怎么再往更高的档次走,有没有勉强的成分?急于求成的成分?最后在策略的选择上有些不当?包括本人可能也有一些欠妥的地方,比如他找了外国教练,师从于谁也很有关系,急于把自己欠缺的东西补上。
我觉得高水平运动员之所以能取得那么好的成绩,就是在他们在局部上做了透支,整体上他们本来比一般人强一块,但要成为尖子,就必须在一个专项方面严重透支,才可能抢到高位。如果只是正常地付出,那不成,只能是一个一般运动员,虽然也是专业运动员、职业运动员,但不过相比业余不一样,想要爬到很高的程度,就必须做局部透支,如果选择没选好,可能就毁在这儿,选好了,可能就成功了。
网易体育:这让我想起了雅典奥运会之后的罗雪娟,那时候大家也是对她充满期待,期待她2008年在主场夺冠军,张琳是哮喘,罗雪娟是不断在泳池边眩晕,最后是钾缺乏症……运动员到底是很健康还是很不健康?这是局部很严重的透支导致的吗?
汪大昭:应该说他们在成为运动员之前是健康的,比普通人更健康,成为专业运动员开始就另一条了,这种局部的透支最后是很致命的,首先是中断他的运动生涯,这辈子就干不成这个了,其次可能对他将来的生活也有一些影响。比如打排球,看上去隔着网,又不用磕磕碰碰,挺安全的,但排球运动员除了趴在地上救球之外,剩下的动作基本都是在空中完成的,一场比赛下来他要反复地跳,不管是跳起来扣球还是拦网,跳来跳去,最后这膝盖就不行了,反复承受上升再下降的压力,下降以后要弯曲、缓冲一下,最后膝关节就不行了,他们膝关节的老化不知道要比正早多少年,已经是像老人的膝盖似的了,他们在这个部位透支,最后使他们在二十多岁打不了球,还可能让他们在三十多、四十多时因为膝盖受伤而变成一条残腿,走比正差很多。
网易体育:之前看过一个说法,什么是奥运会?奥运会就是一帮最需要锻炼的观众在看一些最需要休息的运动员们去比赛。
汪大昭:的确有这个成分,但现在有这种需求,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不光是一种能力,还是一种境界,一种,给观众带来很多愉悦,首先要好看,你喜欢看,然后才可以在过程中不断地关注他们的,很受,看过一场奥运比赛的人可以说一辈子,某某比赛你见过吗?那天我在现场,你看,他的记忆就是那么深刻。
网易体育:今年的名单不太会发生变化了,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之前,我们能不能在中国看到类似于美国的选拔赛,非常的结,可能也让我们为人惋惜,但那种惋惜是在公平、的基础上为某些名将未能参与奥运会而惋惜,您觉得四年后我们能看到吗?
汪大昭:我想肯定能看到,但能看到的东西肯定还不够,不过,比这一届看到的情况可能好点儿。过去曾经有过的教训,都得长点儿记性,不能一条走下去。过去我印象中没有能够参加奥运会,让大家都很惋惜的落选者,那时候就有,专门做文章,把落选者都集中到一块儿,就像世界杯赛,人家要把落选的球星合成一支队伍,当然是虚拟的,这支队伍去打,能够打第几,一数这个11个,从守门员到中锋,一个不少,能组成这样一个阵容。在奥运会比赛中一样有一些项目,这些项目上大家最有实力的人变成观众了,不能上赛场。
比如说马上要举行的伦敦奥运会,伦敦奥组委,英国的这个塞巴斯蒂安-科,当年他就是在英国的奥运选拔赛上没过,全世界都说中长跑没有他,还看什么呢?做了很多呼吁,直到当时的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亲自到英国给塞巴斯蒂安-科求情,还是不行,就是因为这个制度,规则了,谁让他那天没跑好!英国居然能这么一块十拿九稳的金牌,也没有它的选拔制度。 我觉得事情还得从另外一面看,这并不能说明他们的制度就那么好。
汪大昭:肯这个制度,一旦定了,就应该,在过程中发现这个制度有问题了,再修改制度去,可不要因为发现了问题,当下就把制度了,随便怎么玩都行,那可不行!这次就是这样了,塞巴斯蒂安-科去不成就去不成,英国代表团少一块金牌就少一块,至于今后怎么把遗憾补足,下届咱们选拔之前可以公布一个新的制度,还是按照制度本身来解决问题,而不能在制度里面钻,那就没意思了,制度的严肃性也没有了。
中国在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上,当时乒乓球是第一次进入奥运会,我们的名单怎么决定,最后大家都知道,女子单打冠军是陈静,可当时女子单打的世界冠军是何智丽,在新德里刚刚拿了世界冠军,那时候国际乒联没有排名制度,如果有的线号没去,用了排名不是很靠前的陈静,那个时候还有李惠芬、焦志敏等很多强手,怎么办?是不是合理?那时候没有今天我们说的选拔制,那时候就是主教练或领导说了算,但我觉得,有没有制度是一回事,定的时候所遵循的原则又是一回事,这显示出了一些我们体育观念的问题,陈静去了,又是左手,我们不是以谁最强、谁的水平最高为准,而是看谁去能拿那块金牌,别人都不知道她,另外和谁听话也有一定关系,这件事情和大家一直在议论的“让球”有关,队友之间互相让,跟这个搅起来了。
又比如羽毛球名单里,大家就争议,林丹不断让球,最后保的是我们的三号人物,多一个人去,所谓满额参赛,其实真到了奥运会上,除非林丹过早被淘汰,最后争夺男单金牌的任务肯定是林丹承担,而不是由那个三号人物承担,那个人物去了,不过就是给林丹“扫清外围”,为了这个目的来制定我们的选拔制,留下来一些遗憾的事情,我想今后真是得,我非常希望在2016年具体针对这种情况的改变。
网易体育:也就是说,您觉得只要制度制定出来了,我们就应该遵循这个制度,当然这个制度本身可能有问题,但我们需要改的是制度本身,而不是把一个已经公布出来的成形制度找?
网易体育:我们也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够看到这样透明、公平、、公开的选拔原则,因为奥林匹克是跟高、更快、更强,所谓的比拼就一定是在一个公平的基础上做的比拼才是能够让所有人服气!谢谢汪大昭老师,我们也期待着您从前方给我们发回更深刻的报道,也谢谢网友们。
伦敦奥组委,英国的塞巴斯蒂安-科,当年他就是在英国的奥运选拔赛上没过,全世界都说中长跑没有他,还看什么呢?做了很多呼吁,直到当时的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亲自到英国给塞巴斯蒂安-科求情,还是不行,就是因为这个制度,规则了,谁让他那天没跑好!英国居然能这么一块十拿九稳的金牌,也没有它的选拔制度。
从关注金牌到关注选拔过程是一个很重要的进步,说明我们把奥运会不再看成简单的竞技比赛,看成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更高更快更强的理想的追求,我们2008年做过一回东,还算留下了一点重要遗产,否则还是窄窄地就看争金牌,争着了如何,争不着就好像很沮丧,那我们真是白做了一次东。